游客发表
作者:Jack Jiangwww.cnblogs.com/imstudy/p/12567241.html背景 作为一个重要业务,微信支付在客户端上面临着各种问题。支付其中最核心问题就是软多牛分平台实现导致的问题:
iOS 和安卓实现不一致容易出 Bug
通过沟通保证不了质量
扩展性差,无法快速响应业务需求需求变更迭代周期长
数据上报不全面
质量保障体系不完善缺少业务及设计知识沉淀
协议管理松散
缺少统一的架竟自动化测试
用户体验不一致比如下图就是之前安卓和 iOS 没有统一前的收银台。
为了解决分平台实现这个核心问题,并解决以往的微信技术债务。我们建立起了一整套基于 C++ 的支付跨平台框架,并对核心支付流程进行了重构。软多牛微信支付跨平台从 iOS 7.0.4 版本起,架竟 安卓从 7.0.7 版本起全面覆盖。构究公众号(Java 后端 )还发布过架构相关的微信文章,关注后后台回复「666」获取。支付
以核心支付流程代码为例,跨平台需要 3512 行,iOS 原生需要 6328 行。云南idc服务商减少了近 45% 的代码。以新需求开发为例:7.0.4 版本需求一:收银台改版7.0.4 版本需求二:简化版本收银台 跨平台实现:iOS + 安卓 共计 3 人日,在封板时间前完成
原生实现:iOS, 安卓封板时间后一周才基本完成
跨平台实现:iOS + 安卓共计 5 人日,在封板时间前完成
原生实现:iOS, 安卓封板时间后一周才基本完成
那么支付跨平台软件架构怎么样有效进行质量保障,并且提升生产力呢?这是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。
因此,为了适应微信支付流程多,界面跳转复杂的特点。架构抽象的第一步就是将业务流程抽象为一个独立的角色 UseCase。同时,把界面抽象为 UIPage。一个大的业务流程可以分解为一个个小的业务流程。
和刚才基于 MVC 混乱的架构相比: 业务流程的代码能够聚合到 UseCase 中,而不是分散到原来 iOS, 安卓的各个 ViewController,Activity 中。
业务流程和界面得到了复用。
契合微信支付多流程,界面跳转复杂的业务特点。
比如我们要给一个朋友转账,输入金额,确认支付,触发 Cgi 后。下一个流程是多变的。有可能用户需要去实名,有可能用户要进入一个安全拦截的 WebView,或者是正常拉起收银台。本文中的名词 CGI 可以理解为一个网络请求,类似 HTTP 请求。那么以往在 iOS, 安卓分开实现时,都没有一个统一的处理机制。要么就是通过网络回包的某个字段来判断,要么就是本地维护一些状态来决定下一步走什么流程等等。非常繁琐,易错。2、特殊流程的处理
支付业务流程还有个特殊的地方,那就是在正常流程的中间,往往很多时候要需要插入一些特殊流程。比如有些地方要跳转 Webview, 有些地方要跳转小程序,有些地方要弹窗告知用户风险,或者终止当前流程,等等。我们经常需要在业务代码里面不断重复增加这样的处理。这些问题,引导我想到,微信支付需要一个路由机制。首先了解一下路由机制。
路由机制的核心思想,就是通过向路由传递数据,然后路由解析数据,并响应。结合微信支付和网络密切相关的特点。创新地将支付领域模型作为传递的数据。
那么怎么建立这个支付领域模型的呢?建模,就是建立映射。领域知识 + 建模方法 = 领域建模。那么这里的领域知识,就是对支付业务流程的理解。建模方法,我采用了 UML 建模。最终会落地为 Proto 协议供客户端和后台一起使用。
首先,微信支付业务特点就是和网络密切相关,流程和页面往往是由 Cgi 串联起来。因此建立模型时,最外层便是网络回包。对于路由机制,这里我们只关心路由数据模型。路由数据模型由路由类型,还有各个路由类型所需要的信息组合成。路由类型清晰的定义了要触发的行为。究竟是要开启一个 UseCase,还是要打开一个界面,或者 网页,小程序,弹窗等等。然后就是这些行为所需要的数据。比如打开小程序所需要的参数,弹窗所需要的参数等。
建立支付领域模型后,我们路由的解析就变得非常清晰了。路由解析之后,会根据路由类型,触发不同的动作。比如流程,界面流转,会交给 UseCase 处理。而特殊流程,比如打开小程序,打开 webview, 弹窗这些行为会统一进行处理。我们在第一步把业务流程抽象为 UseCase。第二步则加入了路由机制。加入路由机制后,支付跨平台的软件架构演进为这个样子。
加入路由机制后,对比 iOS,安卓原来的旧架构: 统一了流程,页面的流转。清晰,易维护。
统一了特殊流程的处理,减少重复工作。
在加入路由机制的时候,结合微信支付和网络密切相关的特点进行了支付领域建模。支付后台协议重构 2.0 的核心思想也是围绕着这个路由机制展开。
再来看一下,加入路由机制后,对生产力的提升。以支付流程打开 WebView, 小程序为例,减少将近 83% 的代码。更重要的是,这里的特殊流程,是在路由机制里面统一处理的,没有耦合到业务代码中,并且是可复用的。
原来支付的请求,都是通过一个单例网络中心去发起请求,然后收到回包后,通过抛通知,或者调用闭包的方式回调给业务侧。会存在这样的问题:1、CGI 一对多通讯问题。举个之前遇到的问题。
那么钱包发起的 Cgi 的回包就会覆盖收付款页面的数据。之前在 iOS 只能通过修修补补,增加场景值,增加些标记位来解决。可能某一天就会又出现新的坑。1、进入钱包页面后,发起了一个 Cgi2、然后进入收付款页面也发起同一个 Cgi.3、如果收付款发起的回包先到4、然后钱包首页的回包再到。5、CGI 生命周期问题。
不时会有用户反馈一下,怎么没有做什么操作,突然就会弹出网络报错。原因就是 Cgi 的生命周期有问题,在业务结束后,Cgi 的回包仍然得到了处理。解决方案:1、将 Cgi 抽象为独立对象在架构设计上来说,旧架构是通过单例模式实现的集约型 API,而我们新的架构则是通过命令模式实现的离散型 API。也就是将 Cgi 封装为独立对象。我们把 Cgi 相关属性和能力内聚起来。开发业务时,只需简单继承 BaseCgi,设置一下参数即可。
2、划分职责,明确生命周期关于 Cgi 由谁发起,之前安卓和 iOS 都没有一个统一的做法。有些人会放到 Activity,ViewController,和 UI 代码耦合起来。因此,在跨平台软件架构中,我们统一由业务流程 UseCase 进行发起。并且生命周期是一对一的,一个 Cgi 只会有一个 UseCase 处理, UseCase 销毁后,Cgi 也随之销毁。
对比旧架构: 杜绝了一对多通信造成的 Bug
生命周期和业务逻辑绑定,不会出现业务结束,Cgi 回来后再触发动作。
高内聚,低耦合。将 Cgi 相关的数据,能力集中处理,业务侧无需感知。
提供统一的缓存,加密能力。
第一步和第二步,我们抽象了业务流程,加入了路由机制。
在第三步管理网络请求后。我们的软件架构演进为这样子。
具体原因就是: 进入支付首页时,后台返回了数据,然后被写入到一个公共的 Model.
然后进入钱包页,再进入零钱页。这个公共 model 一路被传递过去。
然后零钱页读取了公共 Model 的数据,但是代码无法处理,导致出现了这个让用户恐慌的问题。
除此之外,之前还有有很多发生在安卓,iOS ,像钱包页零钱展示错误。付款的时候。银行卡失效等等问题。这些问题五花八门,看起来发生的地方,场景都不一样。每次遇到这类问题的时候,就只能去修修补补。但是深究下去,会发现真正的原因,是软件架构上存在的问题:
支付旧的架构采用了黑板模式,虽然方便了数据读写。但是带来的问题和收益完全不成正比:1. 存在公共读写的数据类型。安卓传递的数据类型是一个字典,而 iOS 则是一个 Model 对象。所有的界面,业务逻辑都共用一个数据。2. 无序的数据流动。数据的流动是不可追溯的,数据的修改可以发生在任意使用公共数据的地方。那么支付跨平台软件架构,为了杜绝这样的问题。我是这么做的:
去掉公共读写的数据类型
传递值类型(Value Type)的数据,后面流程修改数据时,不影响前面的流程。
单向传递数据,只依赖注入必要数据。
如果数据修改需要通知前序流程,使用代理模式通讯。
规范数据传递后。对比旧架构:从架构上根本解决了困扰微信支付已久的数据污染的问题。
数据的流动变为单向,数据流动变得可追溯。
前面三步,我们抽象了业务流程,加入了路由机制,统一管理网络请求。
那么规范数据传递后,我们软件架构就演进为这样子。
推荐阅读
1
Python 中更优雅的日志记录方案
2
别再造假数据了,来试试 Faker 这个库吧!
3
200 行代码实现一个滑动验证码
4
如何用一条命令将网页转成电脑 App
好文和朋友一起看~随机阅读
热门排行
友情链接